《解穢酒/纓紅宴/英雄宴的現代意義:從傳統儀式到心靈慰藉的「解慰宴」》
引言:告別之後,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
在喪禮儀式後與親友相聚,是華人社會中深具意義的傳統。然而,您是否曾對「解穢酒」、「纓紅宴」甚至誤稱的「英雄宴」感到困惑?這些名稱背後,蘊含著古人對生命禮儀的細膩智慧。
本文將為您清晰釐清這些習俗的正確內涵,並探討在現代社會中,我們如何以更貼合心靈的方式,實踐這份對生命與親友的尊重——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「解慰宴」
然而,在現今社會,這場聚會是否只能在喧鬧的酒樓中倉促完成?它的意義,是否只剩下一個必須完成的「儀式」?
我們相信,告別之後,我們真正需要的,是一個能讓情感安放、讓心靈得到真正休息的空間。這正是我們提出「解慰宴」—— 一場以「解除傷痛,慰藉心靈」為核心的現代告別聚會。

認識傳統:解穢酒、解慰宴、纓紅宴、英雄宴
在進入現代意義之前,讓我們先簡單理解這些傳統名詞的內涵,這是對習俗的尊重,也是創新的基礎。
「解穢酒」和「纓紅飯」都是殯禮完畢後用來招待送殯家人及親友;分別在於未除孝服為「解穢酒」,已除孝服為「纓紅飯」。
「解穢酒」
- 舉行時機: 於整個 「脫孝」期前 舉行。
- 文化內涵: 「穢」指喪禮後的哀傷與不祥之氣。傳統上以「七」為計算單位,每完成一個「七」的法事後,親友會共進一餐,意在為彼此解除這份哀傷之氣,互相慰藉,故也稱「解慰酒」。
- 菜式特色: 傳統上為七道菜,對應「頭七」、「三七」等計算,並以素菜為主,體現莊重與虔敬。
纓紅宴(常見的錯誤是寫成同音字「英雄宴」或「應紅宴」。)
- 正名與內涵: 正確寫法為「纓紅」,意指「纏繞紅事」。常見的「英雄宴」實為同音字之誤,兩者並無關聯。
- 舉行時機: 於所有喪禮儀式結束、先人入土為安後,即 「脫孝」之後 舉行。
- 文化象徵: 此宴象徵喪事已圓滿結束。家屬將先人的神主牌「簪花掛紅」,綁上紅帶,脫去喪服。這頓飯代表著從悲傷中走出,迎接新生與未來的喜事,寓意吉祥如意。
無論名稱為何,其核心都在於 「轉換」——從悲傷轉向平靜,從告別轉向生活。

從「解穢」到「解慰」:現代心靈的需要
傳統習俗有其智慧,但現代人的情感需求更為細膩。我們發現,親屬在儀式後最需要的,往往不是「解穢」,而是「解慰」。
- 「解穢」是對外的,洗去的是無形的晦氣。
- 「解慰」是對內的,安撫的是真切的悲傷。
一場倉促、喧鬧的聚餐,往往無法讓家屬與親友進行真誠的對話。大家只能在嘈雜的環境中,用「節哀順變」和「有心」等公式化的問候草草帶過,內心的悲傷與思念無處安放。
真正的「解慰宴」,旨在填補這個情感空白。
它不只是一個儀式,更是一個療癒的過程。它提供了一個安全、寧靜的空間,讓親友能夠:
- 安靜地分享對逝者的回憶與思念。
- 從容地接受來自各方親友的關心與支持。
- 在相聚中獲得力量,為接下來的生活找到勇氣。

幸福川 的實踐:現代解慰宴的三大核心
- 寧靜私密的專屬空間
我們告別傳統酒樓的喧囂,提供獨立且安靜的空間。這裡沒有外界的打擾,只有對家屬最深的尊重,讓「慰藉」得以真正發生,讓每一句安慰都能被溫柔接住。 - 充滿同理心的服務
我們的團隊深諳此時此刻家屬的需求,以最敏感、體貼的態度處理所有細節,讓您能全然專注於與親友的相聚,無需為瑣事分神。 - 促進真誠交流的氛圍
從舒適的環境到溫和燈光及背景音樂,每一個細節都旨在營造一個能讓情感自然流動的氛圍。在這裡,對話可以更深入,關懷可以更具體,沉默也可以被允許。
結語:選擇一種更溫柔的告別方式
喪禮的最後一站,不應是倉促的句點,而應是溫柔的逗點,讓生者能在安慰中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。
無論您過去稱它為「解穢酒」、「纓紅宴」還是「英雄宴」,我們誠邀您了解一種更符合現代心靈需求的選擇——解慰宴。
讓我們一起,將最後的聚首,從一個傳統儀式,變為一份最深切的安慰。
【延伸閱讀】